編者按:在第十三屆國展征稿工作啟動之際,茲將收錄于《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學術文集》(書法出版社)中陸明君先生《當代書法在傳統嬗變與時代重負中砥礪前行——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評審工作及創作現狀述評》一文摘選部分章節并作適當刪減調整,以《關于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創作現狀的思考》為題刊發,以饗讀者。
在藝術觀念及風格追求多元、書法社會文化生態發生巨變的背景下,當代書法面臨一系列新問題,而切準書法之脈,找出病灶,找準對策,是應著力關注的。注重在探索書法大展的機制模式中做足文章,以國展作品所呈現出的現象及評審中發現的問題為中心,展開討論,使國展不僅成為當下書法佳作的海選與展示,更是充當起當代書法運行機車檢修廠的角色,以提升國展的功能。
第十二屆國展作品中各書體大致情況如下:
(一)篆書:各種類別的篆書分布合理,甲骨、大篆、小篆、簡帛等均有一定數量作品入選,風格面貌有了拓展,注重對各類出土文字遺跡的取法臨摹。除甲骨文及金文外,取法楚簡、秦簡者增加。秦篆、漢篆及唐宋人風格的小篆也有所呈現,而小篆取法清人依然是大宗,以追習趙之謙、吳讓之、楊沂孫、吳昌碩、王福廠為最多。大篆取法既有經典金文書風,也有在此基礎上的個性書寫展延,多長于筆墨意趣;小篆多能謹嚴體勢并注重向內涵與韻味追索,皆呈現出一定的功力并向傳統回歸的趨勢。但篆書創作的弱勢與弊端亦較突出,主要表現為機械地取法古代經典或前賢及當代有影響的書家作品風格,而少于創變或自我個性,臨摹及集字占了相當數量。有的作者創作思路較窄,缺乏能力應對篆書字形問題,要么臨習金文集聯或某一名家篆書內容,要么掐頭去尾,適當變通,缺少原創性。寫甲骨文書體或金文大篆文字較多的作品,稀見問題少者。當代篆書必須突破文字學瓶頸,實現跨越發展。
(二)隸書:當下隸書主要取法漢碑、清人隸書、簡牘以及受當代隸書名家的影響。法漢碑者多有諸碑融合的意識,但能出新意者稀見。取法清代隸書者,字形體勢多能得其要領并穩健扎實,筆法到位,能得清賢諸家遺韻,但難于擺脫模仿痕跡。取法與融合簡牘者,字形體勢雖能較好地把握,但筆法多有隔障,不能自然率真。還有一部分步趨當代隸書名家風格的作品,尤其反映在大字隸書作品上,體現為風格面貌的互相感染與機械摹仿,用筆花哨,表現為以小技巧、小情趣為尚,缺乏雅正氣息。當代隸書創作者,要開闊胸襟與視野,從拘囿于時人的取法與影響中走出,找尋與探索自我的審美表達。
(三)楷書:體現雅正剛健精神內涵的大字楷書明顯增多,顏、歐、柳及摩崖刻經書風都有不少呈現。小字楷書從以前多集中于魏晉及明人小楷、魏碑書法中有了更全面廣闊的涉獵,各種不同時期的寫經風格及取法魏晉殘紙的小楷數量見增。注重融會各家并能體現出個人情性的作品增多,得諸體之助,而能有所融會通變??瑫鴦撟髦?,小字楷書多體現書卷氣與書寫韻味,展現才情與新意;大字楷書更要開拓內涵與深度??瑫P要在結體與筆法,結體難在平中寓奇,筆法須在個人體悟中求取,而大字楷書還須得備篆隸筆法,方能沉實而渾厚,還要在行草書筆意中求取率意與靈動。
(四)行書:本屆國展行書作品,以取法米芾、顏真卿、何紹基最多,其次為黃庭堅、蘇東坡、八大山人、白蕉等,寫二王的有所減少,習趙之謙的也少于前幾年。行書貴在通變,難在用筆,而能體現篆隸筆意的行書作品很少,如何融合,是一個值得思考與探討的問題。當代行書在繼承的廣度與深度上都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尤其是一批中青年書家在技法與功夫上都有不讓前人之處,但多失卻于個性塑建及心胸的陶養,書法終究是借筆墨功力而表現個人審美與情志的,腹中空疏,即使筆墨技巧精勝也難于濟事。
(五)草書:當下草書在廣泛取法與深入繼承上取得了一定的高度。在各類取法及風格面貌多樣的基礎上,出現了以表現激越、豪放、剛健、雄強等精神追求的主流性大草書風,這類作品多以張旭、懷素、黃庭堅、祝允明、王鐸、倪元璐等為基,融入自我的筆墨表現特點與審美追求,普遍強化了字形的大小收放、墨色濃淡對比、用筆節奏的疾緩變化等。小草類書風多追求筆精墨妙、超逸優游的境界,較突出體現在取法懷素小草《千字文》、孫過庭《書譜》等,部分取法傳世名家章草并融合漢簡草書者,也多有新意。草書創作的弱點與弊端表現為對法度的忽視與疏失,一方面是昧于草法字形的理解,而書寫中不能達其旨意;另一方面是在機械記憶而不夠精熟的情況下多有書寫失范的現象。此外,還有少部分的草書作者將草書當成了使性發泄的工具形式,放浪撒野,法度盡喪,在創作觀念與認識上需清理、糾正。
(六)篆刻:當代篆刻的發展與成就是較為突出的,不僅取法廣闊、風格多樣,還具有一定的藝術高度,尤其是篆刻技法上的探索與創新。寫意印主要取法先秦古璽,在章法布局上又融入了現代構成元素,具有較大的創變空間,宜于個性發揮,所以成為當代篆刻青睞之領地。而寫意印存有篆文隨意變形或創變失度的弊端,致使印文艱澀難辨,可識度差。工穩印具有創作穩定的特點,多師法前賢,以雅致精勁為尚,但難出新意與內涵。兼工帶寫風格的印,在本屆國展中有一定改觀,尤其是陡然出現了部分秦印及兩晉南北朝將軍章風格的作品,并且具有較好的把握力。篆刻突出的問題也是在字法方面,與篆書類似。
(七)刻字:本屆國展刻字作品,在創作中大量用文字點畫間的穿插、上色、肌理等,講求立體效果,境象繁富,頗具視覺沖擊力。這是當下刻字藝術的鮮明特點與優長,但同時伴隨著弊端,大部分作品裝飾過度,有的眼花繚亂,甚至色調灰冷陰森,失卻了和雅之內涵??套炙囆g要突出書法的本體藝術內涵與價值追求,這是其發展的前提,離開這一前提,就偏離了書法藝術表現的基本屬性,而走向其他的視覺藝術或當代藝術??套炙囆g應開闊視野,調整創作思路,從一個特定專業圈子相互影響與感染下的同質審美中走出來,克服過度裝飾的弊端,向自然質樸回歸。
在本屆國展評審中加大了文字審查審讀及文化修養的考察力度,以切實推動書法界扭轉“重技輕文”積習,進一步引導“藝文兼備”的創作理念。作品審讀主要是核查抄錄文本中存在的問題及自作詩文的優劣、字法的正誤及規范與否等。從作品審讀的總體情況而言,進入終評審讀環節的1395件作品,審讀結論中,沒有問題的374件,一般問題的699件,問題嚴重的322件。而以前經常出現的一些常見問題與突出現象,在十二屆國展中依然不減或高頻率存在。
文本方面主要有如下問題:其一,為追求形式效果,不尊重所錄文本,隨意斷行、空格,拆分原文,割裂內容;其二,脫文、衍文、錯簡等現象較多。文本漏字、增字等現象,有的是不理解原文而造成,有的是書寫不專心及疏忽而致;其三,自作詩文淺陋或缺乏基本常識。有的作者自作或抄錄今人詩文及聯語,粗俗淺陋,規則不究,格律不通。自作詩文要量力而行,不可勉強,不能為而為之;其四,有的文本涉及意識形態問題,表述不當或問題嚴重。
用字方面主要存在如下問題:其一,文化基礎薄弱,低級性錯誤仍然不少。表現為通常性的簡化字與繁體字不對應,例如征討的“征”寫作“徵”,而又將征兆的“徵”寫作“征”,將皇后、后妃的“后”寫作“後”等錯誤。將陸游的“游”寫作“遊”、姓范的“范”寫成“範”等,這類錯誤用字非常突出。其二,亂用碑別字或異形字,或取用不當的字書及前人字法。古代碑刻及墨跡中,因不同載體的功用及性質不同,書刻者身份及文化層次差異很大,作品中存在大量不規范甚至訛誤的文字,在臨習過程中要有鑒別的對待。其三,隨意改作、創變文字結構。部分作者在缺乏文字學知識的前提下,在文字書寫中任意變換文字結構、部件移位等,破壞了文字構形原理。文字作為社會公器,不能以一己之意或好尚而隨意改變。其四,字體字法雜糅而失當。古代碑帖中也有字體或字法雜糅的現象,是較為復雜的問題,涉及字原及文字構意,所以要具備一定的文字學基礎。其五,行草書字法不規范問題也較突出。尤其是草書字形,嚴謹的法度維系了兩千多年的傳承發展,而草書字法的高度省簡及其所具有的符號化特征,客觀上要求其彼此間辨識的獨立而不相混同,也決定了其法度的嚴格。
鑒于書法創作中文與藝相互依賴的獨特性及當代書法創作的實際,又充分考慮到廣大書法作者的文化基礎,把握好糾錯與包容的關系,在尊重書法藝術規律、堅持學術規范的基礎上,合理適度加大書寫文本文化品格的考察權重,總體上把握了核查問題從嚴、判定時從寬的原則,并且對文本、文字等問題較少的作品給予適度寬容對待,被淘汰的都是問題較嚴重者。
總體而言,本屆國展作品體現出進一步向傳統回歸,取法及風格面貌更豐富多元;筆墨的駕馭能力及所呈現出的技法、功力普遍提高;形式上過度裝飾、花哨的作品大幅度減少,更注重書法本體藝術的表現。
當然,當下書法創作也存在不少問題:一是缺乏書體演變的史識或不能理解把握某些書體特征,在盲目求變中對字形結構或體勢任意夸大,熱衷于變形。二是日常性書寫的缺失,造成了自然書寫的隔膜,流露出經營與做作的痕跡。三是敏感于外在形式,而蒙鈍于內在意韻,以粗糙或野俗代替質樸,以直白或簡單代替率真,以花哨的用筆追求趣味等。四是對書法風格的把握與理解多不盡人意或存在迷茫,存在著以習氣當風格,以自我當個性,且缺乏對藝術追求與創作中的自我認知與修正能力。
當代書法必須認真思考與面對以下問題:
對書法藝術的本體問題及本質性的認識有待提高。書法在幾千年的演進中,沿著特定中國哲學文化背景下的審美方式發展,在點畫的表現形態及字形結構、體勢上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規則。強調書法藝術的本體性地位,即是自覺維護這一傳統藝術形式。我們要將書法這一最具東方特質與意味的文化符號,保持正脈傳承。既要抵制將簡單打著“傳統”書法標簽與毫無情感的書寫視為書法藝術而薄解書法的現象,也要拒斥借“創新”之名而褻瀆書法藝術的某些庸俗、怪異行為。創新不能成為消解傳統文化精粹的理由或借口,創新需是對既有文化形式的豐富與發展,而不是顛覆與叛離。
人文精神的回歸依然任重道遠。書法人文情懷的寡淡與內在精神的缺失,表現為創作群體所應凸顯出文化的缺失。書法藝術的生命力與本質問題在于其內在的精神境界。換言之,書法必須實現人文價值的重建,才有廣闊的前景。而藝術作品中的精神境界,又與創作者自身人格修為相對應。藝術家的人格境界,首要是具有拔俗的心志與高尚的情操。就現實而言,則要有社會“道義”,要有文化使命感與擔當精神,而不局限于個人名利。虛心向學、涵養胸懷,是有志向的書家首應秉持的。
當代書法精神的追尋與正大氣象的呼喚。筆墨當隨時代,亦當表現時代。書家要善于在大背景、大方位下審視思考問題,把握為人從藝的方向和坐標,追求高遠深邃的藝術人生。書法創作一是要寄情于當下社會,融入新時代發展中,深切體察、感悟時代脈搏的律動,立時代潮頭,用凌云健筆禮贊時代。二是要塑建與引領時代書法風尚,形成追求高境界、大氣象的格局。書法創作不能囿于個人偏愛的情調與趣味,要在民族復興的大潮中,陶鑄書法氣象。堂皇正大、剛健敦厚、雍容渾穆等代表中國哲學文化內涵與中華民族精神意蘊的書風,應成為一種審美主流,并承擔起感化與激發人民群眾精神意志的作用。